數(shù)據(jù):近9年全球92座IC晶圓廠關閉或移為他用
調研機構ICInsights最新公布資料顯示,2009~2017年,全球已共有92座IC晶圓廠關閉或變更用途,其中日本晶圓廠最多。其中6英寸廠數(shù)量占比最高,達41%。其次為8英寸廠的26%。4英寸、5英寸與12英寸廠數(shù)量占比則是分別為10%、13%與10%。
就地域而言,以日本地區(qū)34座(占總數(shù)37%)為最多。其次為北美地區(qū)的30座(占33%)。歐洲與除日本外亞太地區(qū)(APeJ)則是分別有,17座(占18%)與11座(占12%)晶圓廠關閉或移為他用。
再就關閉時間而言,先前受到全球經(jīng)濟衰退影響,2009與2010年全球關閉的晶圓廠數(shù)量為最多,分別達25座與22座。2012年和2013年關閉10座,2015年關閉2座。2017年則是有3座晶圓廠停產。
此外,現(xiàn)有資料顯示,2018~2019年還會有3座IC晶圓廠關閉(2座6英寸廠,1座8英寸廠)。
在12英寸廠方面,2009年因破產而被德州儀器(TI)收購的德國DRAM廠商奇夢達(Qimonda),是最先關閉12英寸晶圓廠的廠商。2013年臺灣茂德(ProMOS)關閉了2座12英寸存儲器晶圓廠。2014年瑞薩電子(RenesasElectronics)將自家12英寸邏輯IC廠脫手給Sony,接著Sony將該廠移作生產影像感測器。
2017年三星電子(SamsungElectronics)也將自家位于韓國龍仁的Line1112英寸存儲器晶圓廠,轉用于生產影像傳感器。
自2008~2009年全球經(jīng)濟衰退爆發(fā)以來,IC廠商為提高晶圓生產成本效益,一直在努力減少8英寸(含)以下晶圓產能,并轉往更大尺寸晶圓制程發(fā)展。而在半導體廠商間興起的購并浪潮,以及朝向20納米以下制程的發(fā)展,也有助于半導體制造廠商淘汰低效能晶圓廠。
此外,隨著越來越多IC廠商營運模式轉變,預期未來還會有更多的晶圓廠關閉,這將會有助于晶圓代工廠商的發(fā)展。
ICInsights表示,隨著近來半導體產業(yè)收購案頻傳,新設晶圓廠和晶圓制造設備成本暴漲,再加上越來越多的IC廠商朝向輕晶圓廠(Fab-Lite)或純IC設計(fabless)廠商方向發(fā)展,預期還會有更多晶圓廠關閉。這對晶圓代工廠商而言,無疑會有助于未來代工業(yè)務的發(fā)展,

編輯:admin 最后修改時間:2018-03-1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