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月芯片交貨期再降,這幾類芯片降幅最大!
導語:過剩還是緊缺?芯片市場現(xiàn)狀究竟如何?
今天最新消息,國際機構Susquehanna發(fā)布報告顯示,6月芯片交期為27周,較5月減少1天。產業(yè)鏈價格增幅趨緩,且該機構追蹤的主要公司中,沒有一家公司交期再創(chuàng)新高。此外,部分公司數(shù)據顯示,芯片交貨時間已連續(xù)兩個月下滑,部分降幅甚至高達45%,最大降幅主要來自MCU、電源芯片和存儲器。
無獨有偶,花旗銀行分析師本周預測,2022年芯片銷量將增長13%。但他們警告稱,由于個人電腦和智能手機市場的低迷,加之全球經濟衰退的預期,風險依舊存在。
“缺芯”的第三個年頭,芯片市場上不間斷的傳聞持續(xù)挑逗著投資者們的神經。此前,有消息稱,曾經的漲價“大戶”TI模擬芯片價格大跌,不少中間商在通過各個渠道出貨,市場似已走出“缺芯”窘境;但另一方面,英飛凌、三星、臺積電等國際芯片巨頭仍在持續(xù)發(fā)出芯片緊張信號,三星更是在電話會上表示芯片訂單已排到2027年。
過剩還是緊缺?芯片市場現(xiàn)狀究竟如何?
具體來看,此次市場分析機構海納國際集團(Susquehanna Financial Group)的最新研究顯示,今年6月份全球芯片平均交貨期為27周,相比之下5月份的芯片平均交貨期為27.1周。汽車制造商和其他行業(yè)已經經歷了長達一年多的芯片短缺問題,這意味著困擾行業(yè)的芯片交貨問題略有緩解。
交貨期是指從訂購半導體到交付半導體之間的時間間隔,也是業(yè)內關注的主要指標。今年4月份全球芯片平均交貨期也是27周。
海納國際分析師克里斯·羅蘭(Chris Rolland)在研究報告中稱:”有一些跡象顯示,供應鏈問題有所緩解,價格上漲放緩,但其他因素仍存在!薄霸谖覀冏粉櫟闹饕局校瑳]有一家公司的芯片交貨期創(chuàng)下歷史新高,這或許是‘交貨期見頂’的另一個跡象。”
關鍵的是,主要數(shù)據或預測數(shù)據顯示,一些主要公司的芯片交貨期連續(xù)第二個月出現(xiàn)下降,有些公司的芯片交貨期降幅高達45%。交貨時間縮減最大的芯片種類是微控制器組件、電源管理芯片和存儲芯片。
不過,現(xiàn)場可編程門陣列(FPGA)的交貨時間在52周交貨期上限中仍然是最長的,可能是整個生態(tài)系統(tǒng)中最受限制的部分。FPGA短缺會影響網絡、光學和電信設備。
編者綜合多渠道反饋也得知,目前芯片市場正從結構性缺貨轉化為局部或者特定領域缺貨,消費級芯片進入“內卷”,車規(guī)級芯片緊缺短期仍難解。
顯然,芯片供應造成的瓶頸給諸如豐田汽車、蘋果等各行各業(yè)公司都帶來了負面影響。由于無法獲得足量芯片來滿足產品需求,這些公司的營收甚至減少幾十億美元。
全球電子元器件代理公司富昌電子日前更新的元器件市場報告顯示,從產品貨期及價格趨勢來看,2022年Q2,MCU、功率半導體、WiFi模塊等細分領域產品供貨仍較為緊張,特別是其中應用于汽車領域中的產品。包括ST的MCU、英飛凌的汽車芯片和恩智浦的MCU、汽車產品仍為緊缺狀態(tài),一些品類的貨期達到了52周之久。
另據電子元器件分銷平臺Quiksol的現(xiàn)貨市場報告數(shù)據,即便是前文提及的TI,其消費芯片和驅動芯片不再緊俏,但汽車類芯片仍然短缺,比如TI的一款車規(guī)級電源管理芯片TPS7A6650QDGNRQ1,短短半年內市場價格便從2元飆漲至了如今的700元以上。
編者從業(yè)內了解到,國內的汽車芯片采購,之所以還處在四處漏洞的階段,主要原因在于汽車芯片的種類繁多,包括MCU、電源SPC芯片、ASIC芯片、低壓MOSFET和驅動等,新能源汽車又多了BMS、Inverter、OBC和DCDC等芯片大戶。隨著下半年傳統(tǒng)汽車品牌開始努力賣新能源汽車,大家搶的芯片可能更專注,品類更細,比如此前短缺的MCU告一段落后,IGBT和SiC的供應也需要持續(xù)關注。
雖然臺積電、英飛凌、英特爾、格芯等主流芯片制造商均官宣大幅擴產,但預計只能提升中長期供應能力,短期壓力仍難以緩解。業(yè)內預計,車載芯片產能建設,到生產、上車周期很長,現(xiàn)在擴產的產能也只能在2023年之后才能釋放出來。
短期來看,確實要靠搶貨,今年的汽車產量仍會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芯片供應量。當前第三方機構、車廠和Tier1對芯片市場預期相對樂觀。中汽協(xié)專家預估,2022年年底前會得到緩解,但“小幅度缺芯會成為常態(tài)”。
總而言之,盡管需求有些疲軟,但沒有一家大公司預計半導體短缺會很快結束。AMD CEO蘇姿豐認為,服務器芯片需求依然旺盛,這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PC市場的疲軟。
而且,老式芯片可能依舊短缺。兩年來,汽車制造商、電子產品生產商和其他廠商為確保充足的供應,一直在爭奪這種芯片。芯片行業(yè)高管也認為,電子行業(yè)的長期轉變,包括轉向需要更多芯片的電動汽車,是短缺可能不會很快緩解的原因之一。
不管如何,雖然各家公司都在為一個更加動蕩的未來做準備,但整體芯片市場仍然受到制約。另外,原廠的售價都是固定,不會因為市場短期波動調整價格,目前消費級模擬芯片并非“沒人要”,而是回落到正常水平。因此,曾經風光無限的芯片中間商才會成為最大“輸家”。

編輯:ZQY 最后修改時間:2022-07-07